本文字数:1707字
阅读时间:4分钟
经过了三年的疫情,人们对于自身的健康越来越重视了。
很多朋友都知道,养生就是养阳气,夏季正是养阳气是好时机,从医馆贴三伏贴的人数来看,今年较往年增加不少,尤其是年轻的朋友来的更多了,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在和患者朋友的沟通中,我们发现,一些朋友每天都在坚持一些他们认为的“好习惯”,然而这些看似健康的“好习惯”正在悄悄地偷走我们的阳气......
关于饮水,中医的原则是“不渴不饮、饮必温”。
古人从来不主张每天喝8杯水,另外喝水也不能促进代谢、加快循环,促进减肥。
水为“阴”,体内的阴太盛会伤阳。能进入到我们身体循环的水,叫津液。水转化成津液,需要脾胃的运化,这个过程是需要阳气的参与。
另外,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如果体内有湿气,脾的运化能力会减弱。强制喝8杯水会增加脾肾的负担,无法代谢......而且如果是凉水甚至冰水,会更加损耗脾胃的阳气,加重体内湿气。
所以,建议大家喝水,遵从自己的感觉,如果不渴就不要喝,渴了多喝温水。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水果,是健康生活的必需品吗?
在很多朋友印象里,水果富含丰富的营养,水果实在是太好了。很难想象,身体的不适会和水果有关。
和大家说一个病例,30岁的王女士,便秘多年,三五天拉不出粑粑都是常事,肚子硬得像石头一样。她觉得水果能通便,所以每天晚上都来一盒水果。
来医馆看诊,发现她的问题——两个字:脾虚。医生开的第一个“方子”,不是药,而是先把水果停了。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脾胃是一个能量池,是“后天之本”,它为我们造气血,造津液,是我们身体活动的能量源头。所以我们常说,伤脾就是伤阳。
脾胃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人能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身体的阳气足不足,身体能不能正常运行。
而水果大多寒凉,寒凉伤脾。寒凉会让脾胃生湿,湿再困脾,脾就越来越差。长期吃水果的人,大多在这个脾胃虚、阳气弱的恶循环里。
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吃?
《内经》里早就说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可是我们现在恰恰反着来的,现在很多媒体宣传要多吃水果,说碳水化合物不好,有些健康人士会直接戒掉米饭,把水果当饭吃,尤其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果直接吃,会损耗更多的脾胃阳气。
现在很多朋友由于白天没有时间运动,只能在下班后去运动,通常运动到大汗淋漓。他们认为这样是健康的。'
然而咱们中国自古有句话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夜晚运动就是反过来过日子了,日出而息,日落而作。
逆天而行的后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夜晚自然界阳消阴长,对应人体也是如此。此时,人体应该顺应自然界阳消阴长的节奏,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运动是升阳的,会打乱身体晚上阳消阴长的节律。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早起洗澡洗头后出门。
然而,早上是人体“阳气”初生的时刻,阳气相对较弱,需要被引导和抒发。
头部是诸阳之首,在这个时候洗澡洗头就等于打开了全身肌肤的腠理,使得人体表面容易被风寒湿邪侵袭,相当于扼杀了阳气在摇篮中的升发,人也会没精神,感到神疲乏力。
如果一定要早上洗头,建议在起床一个小时后进行,然后将头发吹干。
补阳应该怎么补?
补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补充,避免过度补充。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只注重补充阳气而忽略体质调养,反而会耗散阳气,扰乱体质。例如,食用鹿茸需要明确自身是否阳虚,非阳虚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食用才能有效补充阳气。
民间有句谚语:“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
现在正处于中伏,太阳充足,温度高,外界的阳气也很旺盛。此时,人体的气血充盈,毛孔张开,经脉畅通。
如果能好好利用这段时间,可以祛除身体内部的寒湿之气,减缓和治疗冬天发生的“寒”病,事半功倍。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冬病夏治,其中三伏贴就是不错的选择。
中医认为“夏者,经满气溢,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因此在三伏天,天气越热,阳气越旺盛,人体的毛孔也越为张开。
此时使用三伏贴的效果更好,药效可以通过皮肤渗入穴位和经络,直接作用于病所,帮助排出体内的“寒湿”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