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
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小慈在此祝大家端午安康,诸事顺利!
从中医视角解读端午节
从中医角度来看,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端”意为开端,“阳”指的是阳气。
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旺盛。
民间也称五月为“恶月”。按照老祖宗的说法,日主阳,而夜主阴,初夏之时,阳气未全盛,而夜晚阴气却已滋生,阴阳不调,所以便会有虫、病肆虐。
此时,蛇鼠虫蚊肆虐,易传播疾病,因此民间称五月为“恶月”。而端午这天,被认为是五月中最“毒”之日。
在《淮南子》中,老祖宗提到“日冬至则火从之,日夏至则水从之”。老祖宗还指出“阳气为火,阴气为水,水胜则夏至湿,火胜则冬至燥”。因此,接近夏至的端午节被视为具有“从水”属性。
同时,老祖宗认为“火,始于巳(立夏),旺于午(夏至至极)”,根据干支历,第五个月即“午月”,所以五月也是火气旺盛之时。由于水火不相容,农历五月初五被视为“恶月恶日”。
因此,老祖宗通常在端午节这天不说“端午快乐”,而是说“端午安康”。
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人们在节日中巧妙地将自然属性与精神属性相结合。
古人有句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其中的“角黍”指的就是粽子,它是用菰叶将黍米包裹成牛角状的食物。
古代牛角是祭器的一种,而角黍则象征着阴阳争时中的正道。
粽子的制作原材料也体现了阴阳学说,黍米被称为“火谷”,代表阳性,而菰叶生长在水中,代表阴性。菰叶与黍米的结合,意味着阴阳尚未分散,象征着阴阳相合的意义。
吃粽子的过程就像是释放阴阳之气,以适应季节的变化。粽子中的糯米、红豆、红枣、益智仁等材料具有利水湿、解热毒、补益脾胃、暖肾固精等功效。
注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及脑梗者应尽量少食用粽子,由于市面上很多粽子内油量、糖分太多,而且多以糯米为主料,如果进食过多,可能增加血液粘稠度,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消化功能较差的老年人和小孩,也应该注意适量食用,不宜多吃。
佩香囊,避邪驱瘟
在端午节时,人们会采摘并制作香囊,这是一种古老的传统。在端午节采摘的香囊药性更强,通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作用的中草药。香囊内装有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或者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裹棉花,再用彩绸扎绣而成。香囊可以佩戴在胸前,也可以挂在室内或车内,散发出芳香的气味,同时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适宜配制香囊的中药材有以下几种:
驱蚊可配:石菖蒲、广藿香、紫苏叶、金银花、香叶、天兰葵等;
提神可配:石菖蒲、藿香、紫苏叶、丁香等;
预防感冒可配:桂枝、白芷、苏叶、藿香、薄荷等。
通过配制不同的中药材,可以制作出具有不同功效的香囊,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采百草,驱逐毒邪
在古籍中有许多关于端午节采药的记载,认为五月是蓄药的好时机,可以驱除毒气,治疗百病。
人们在这一天采集各种草药,用于制作药物,用以辟瘟疫等用途,据说这些草药藏起来后会有灵验。采集的草药中,有些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被保留下来供制作药饵,被称为“草头方”。
其中,艾草备受青睐。同时,人们还会用红纸将艾草、榕树叶、菖蒲绑扎成“蒲龙”,或者用蒲叶制成剑状,挂在门上,消灾避邪。
洗药浴,防治疾病
古人在端午节这一天还有沐浴兰草汤的习俗,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沐兰节”。
佩兰,又称为兰草,是菊科植物,性平、味辛,具有化湿、醒脾、解暑的功效。
《神农本草经》中说它可以主利水道,杀蛊毒,辟不祥,长期服用可以增加气血,延缓衰老,通达神明。
还有一种与兰草功效相似的草药是藿香。兰草、藿香、艾叶、菖蒲等芳香化湿的草药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杀菌和抑菌的作用。
使用这些草药煎汤洗浴、饮茶或内服,可以预防和治疗湿疹、皮炎等皮肤病,以及消化道疾病。
吃蛋类:滋阴清肺
在端午节,咸鸭蛋是热销的食品之一。与粽子一起煮的往往是咸鸭蛋和鸡蛋。这些蛋散发出的香气似乎也特别增添了美味。
根据中医理论,鸡蛋黄也被称为鸡子黄,是一种滋阴的药物,具有滋阴润燥的功效。
而鸭蛋性偏凉,入心肺,能够滋阴清肺。
在阳气旺盛的时候,食用鸡蛋和鸭蛋有助于祛除体内的郁热。因此,在端午节食用蛋类也是符合调节饮食的原则。
煮大蒜,消毒灭菌
大蒜也是一种中药,具有辛辣和甘味。生蒜可以杀菌和灭菌,而熟蒜则可以清理肠胃毒素,促进血液循环。
在端午节,人们有煮食新蒜头的习俗,这也是为了疏通血脉和进行消毒灭菌。
此外,还可以用大蒜衣泡水来洗脸和洗澡。具体做法是将大蒜的外层薄衣剥离,然后在端午节前夜将其浸泡在水中,可以适量加入雄黄。浸泡后的水可以在节日当天用来沐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