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战“疫”,实际上有两个敌人:一个是在大街上的冠状病毒,一个是在我们心中的心理病毒。
当我们接触了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者有发热等类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的患者时,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需要被隔离。
当“被隔离”突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可能首先的反应是不知所措甚至否认;在被动进入隔离区域时,可能会感到莫名恐慌,并且由于结果不确定,不知道会不会被确诊,对局面无法掌控。
重大灾难面前,人们的第一个本能反应就是否认。否认,意味着不愿意接受它的存在,拒绝承认这件事情发生了,拒绝承认这件事情很危险。拒绝承认冠状病毒的危害性和它的传染性,这是一个心理问题。拒绝承认的人,不是勇敢,而是疏忽。我们必须要承认它的存在,认识到它的危害和力量,才能战胜它。
第二个心理问题是焦虑。就是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事情,好像该做的都做了,但依然觉得做的不够好,总觉得还会有疏漏。于是,每天都在不停地担心,不断地刷屏,总觉得病毒离自己很近。在这种焦躁不安的状态下,心跳加快了,呼吸加快了,体温升高了,导致觉睡不好,饭吃不下去。这样一个状态是一个典型的焦虑反应,尤其是奋战在一线的、前沿的感染人数比较多的区域的工作人员,也可能会出现这种反应。
面对病毒,恐惧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是过度恐惧就是问题。不过,很多人在这种病毒面前会夸大它的危害性,夸大它的传播范围。大家在网上都能看到,总有些人看了已经披露的数据或者专家的意见和看法后,在头脑当中联想很多可怕的场景,并认为这个场景就是真的,也因此产生了很多无谓的恐慌。
面对灾难的时候,我们最典型的一个反应就是想找一个替罪羊:我是受害者,我是无能为力的,这事不怨我。那不怨我怨谁?一定要有人来承担责任。所以我们就去指责某一个人,指责某一个群体,指责某一个地域。因为我们认为在指责的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在重大的灾难面前,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也看到了生命的脆弱。有的人觉得经历这样事情,我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更加赞叹生命的壮美;有的人就会觉得好像人生很无常,很难控制,没有价值和意义感。而抑郁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无精打采,对什么都没有希望、没有兴趣、没有动力,觉得什么都没意思。
接受“被隔离”的事实,不要急于评价,不要主观判断和推测自己的病情的走向。事实已经发生,沉迷于懊恼,否定自己,批判现实,陷入后悔自省的恶性循环中都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自己的悲观情绪。不如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客观理性地感受这一刻的宁静,守候自己内心的安宁。
在应激情况下,每个人对待应急性事件或生活事件都有不同的认知。有些人在被隔离的情况下会产生灾难化负性认知,认为疫情肯定会越来越糟,自己被隔离了,就意味着身患疾病,危在旦夕,一切都是如此糟糕,一切再也不会好起来,已经没有希望了……
这些认知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必定是绝望的、恐慌的,甚至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的现象。一旦脑海里出现这些想法,一定要及时斩断思绪,要鼓励自己外面有很多的专业人士在奋力抗击病毒,大家都在拼命努力,只为完全战胜疾病;要相信自己的免疫能力,相信自己会顺利度过隔离期,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被隔离后,不管有没有确诊,都要尽可能地照顾好自己。将治疗方案交给专业人士——医生,同时自己也可以实施自助,比如尽可能地健康饮食,注意营养搭配,保证营养均衡;尽可能地按照规律作息,给自己安排一些日常活动,甚至制订一个短期计划。
人具有社会属性,被隔离后会感到与周围失去了联系,似乎与世隔绝了。这时候,需要主动寻求甚至积极挖掘社会支持,如主动联系亲朋好友,倾诉自己的恐慌、委屈、难过、愤怒、无助等,聊一聊开心的往事,描绘一下美好的未来。
被隔离意味着活动范围锐减,在这“一席之地”,要学会放松身心。简单的全身肌肉拉伸,就是很好的舒缓紧张情绪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