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一到,一年中最冷的“三九天”也就来了。中医认为,冬至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一天,“一阳初生”,阳气也会在此时开始产生并旺盛起来。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中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如此寒冷的时节,若没有调理好身体,来年可是会产生健康隐患的。我们要想在冬至保养好自己的身体,就必须了解冬至的节气特点,针对冬至的特点,相应地调整我们的饮食特点,唯有如此,才是科学养生。
我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
传说中蚯蚓是阴屈阳伸的生物,此时的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古人认为麋与鹿随同科,但阴阳属性不同,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减退而角解下;
水为天一之阳生,阳生而动,冬至一阳生,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是温热的。
由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冬季的主要特点就是阴气虽然强盛,但阳气已生。俗语有云:冬至一阳生。也就是说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而我们人体也有顺应天时的一阳生,只要把握初生的一阳,适当调摄,就对健康有益。
饮食上 合理配 宜药膳
从天气变冷开始,就有许多人已经对“进步”跃跃欲试了。不过,你知道吗?在中医看来,冬令进补的最佳时间是在冬至之后。
要想“进补”,首先要注意的是合理搭配谷物、肉类和果蔬,保证营养均衡。燥热又肥腻的食物要避免过食。
在食材的选取上,冬至进补可以多吃核桃、栗子、杏仁等坚果,它们有补肾益精、强体御寒的作用。冬至也是“补肾”的关键时节在食材的选择上,可选用牛肉、羊肉、狗肉等来滋养脏腑,佐以胡椒、辣椒、姜、蒜等辛辣属性的调味辅料,可增强人体抵御风寒和外邪的能力。
起居上 睡好觉 莫着凉
“冬至”时节的养生要诀之一“早卧晚起”。
(你没看错,的确是得起床晚一些~)
中医认为,“睡眠安则阴气敛、阴精盛,而阳气才能生和升”,也就是说,此时良好的睡眠就是初生的“阳气”升发的基础,有利于人体“养阳、护阳”。
所以,你在冬至期间得尽量早些上床睡觉,即便无法及早就寝,也要在晚上少做重体力或是强脑力的劳动,让身心处于安静状态。中医认为,熬夜最伤阴血,阴血损伤之后,阳气就不能很好地生起,对健康不利。同时,“防寒保暖”也很重要
精神上 重调养 放宽心
精神调养养生重点是要养心。要养生先养善良、宽厚之心,心底宽自无忧。冬至养生,要静神少虑,保持精神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不要强求名利、患得患失;避免长期“超负荷运转”防止过度劳累,积劳成疾。
冬至以后,各地都进入了一个最寒冷的阶段,徐氏中医提醒广大朋友,注意防寒保暖。